聚焦“预算绩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高峰论坛(2021•上海)暨协会成立六周年大会顺利举行(下篇)

发布时间: 2021-01-15 09:21:35 来源:上海市公共绩效评价行业协会
访问次数 :743

本篇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高峰论坛(2020•上海)——暨上海市公共绩效评价行业协会第二届第三次会员大会报道下篇,主要呈现主旨发言与绩效对话精彩观点,全文约3600字,敬请阅览。

111日下午会议由资深绩效评审专家罗杰先生主持,他简要回顾了上午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结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高峰论坛历年的主题,表示绩效管理工作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标准、效益、效率、质量等问题,其中标准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今年大会以“预算绩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标准体系建设”为主题很有意义,期待下午经验分享与绩效对话成果能够为绩效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启发。

经验分享:基于实践,经验与理论相互促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处长俞红梅分享了该校绩效标准实施路径相关经验,首先指出预算和绩效一体化系统建设要从三点发力:一是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各自建立科学规范闭环系统,二是业务系统之间要能够深度融合、互相影响、结果互相应用,三是大数据应支撑绩效评价、约束预算。其次,预算充分利用绩效加强项目库、指标库、内控建设,具体需要关注预算源头,加强项目库建设;关注目标管理,强化核心指标库建设;关注业财融合,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她还对预算绩效标准推进中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总结,要基于标准化更大程度推动预算绩效一体化,具体而言,一是把烦琐复杂的工作简单化,二是把专业难懂的制度规定流程化,三是实现预算、内控、绩效一体化。

常州市财政局绩效管理处处长沈才分享了常州市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从顶层设计文件的出台、制度建设、体系构建、组织力量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享。绩效管理成为常州财政部门推进财政管理提档升级的引擎,成为预算部门推进业财融合的抓手,通过突出重点、区域共建、指标引领等举措积极探索预算绩效标准体系建设。同时,沈处长还对预算绩效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1.预算要以业务目标、路径及其控制为核心;2.绩效管理可以打通部门业务和预算“任督二脉”;3.绩效标准建立要在需求与供给中合理均衡;4.发展规划是建设绩效标准体系的最好抓手。

宁波大学副教授张二华分享主题为《绩效评价逻辑模型及评价内容标准体系构建》。他重点提出了“政策和项目绩效评价逻辑模型”,指出评价内容标准体系构建要从政策和制度设计(如从现实需求出发,科学设计政策制度体系,配套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与过程监管(集合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一体要求,进行资金管理、绩效目标考核、项目实施与监管等)、产出绩效(需从产出指标与效果指标角度,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目标完成度分析、产出匹配度分析)等三个层面来考虑,并结合垃圾分类政策绩效评价案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上海市闵行区财政局绩效监督科长、预算评审中心主任王文才以《推进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化建设 助力预算绩效管理高质量发展——基于闵行模式实践的思考》为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王科长介绍了绩效管理“闵行模式”核心内容与闵行模式绩效管理成效,通过对闵行区与中央部门绩效评价成果的抽样分析指出,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评价责任主体应在同一个平台上、运用统一规范的测量工具开展评价,通过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化建设、助力绩效管理高质量发展。进而指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区分预算活动项目类型,规范预算项目编制标准,二是要逐步建立起分类评价指标标准化体系,开展针对性评价。

湖北省财政厅预算绩效管理处尤瑞就湖北省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建设等相关经验进行了分享。健全预算绩效标准体系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明确要求,湖北省相关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标准来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成立了全国首个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工作组,省财政厅会同省市场监管局共同发布了《湖北省预算绩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1年)》,现阶段主要成果有《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基本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行为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报告编制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报告评级规范》。2.在厘清职责基础上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湖北省按照“落实中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意识、保持前后衔接、力求简便易行”的原则,修订、调整、补充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系列制度。3.加强第三方机构服务和管理,财政厅会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了以第三方机构为主要对象系列预算绩效管理网络课堂。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在湖北绩效行业已经深入人心。

罗杰先生分别对五位嘉宾的经验分享分别进行了简要点评,同时分享了个人思考。他认为进行绩效标准建设是加快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落地的重要举措和基础,也是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重要要求。当前,各方实践对绩效标准建设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分级分类指标体系建设尚未确立更好的结果,究其原因,一是现有预算绩效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二是现有预算绩效管理运作机制还需完善;三是绩效标准化的理念尚未建立;四是当前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对标准的理解不一致,要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五是现有制度建设不健全。未来,在绩效标准建设中,要进一步界定各方职责分工;绩效标准建设路径上应分级分类进行有差异化的建设;相关工作需要分步推进、先易后难,如标杆值的确立就是一大难点;绩效指标在应用过程中还需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

绩效对话:多方视角,碰撞绩效智慧火花

本次论坛绩效对话环节由刘国永会长担任主持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绩效研究院研究员姜蓉女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绩效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先生、上海市财政局信息技术处处长张益群、江苏省教育财政绩效评价研究所副所长徐家庆、上海市普陀区财政局绩效科科长陈小寅、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周益斌老师、上海中佳永信会计师事务所杨杨老师等嘉宾共同参与了讨论。

刘会长简要回顾了当天大会嘉宾们分享的主要观点,表示如何建立绩效规范与标准体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全国通用标准更是非常艰难。他请各位专家围绕“预算绩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标准体系建设”这一主题畅所欲言。以下为各位嘉宾的核心观点以及现场互动情况回顾。

张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的建设要获得利益相关方的一致认可,标准体系需由权威部门发布,相关规范性文件也不可少。透过预算绩效标准建设来看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两张皮,其解决途径一方面要给不同目标要求匹配不同的成本预算,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对于投入与成本两张皮的问题,则要注意,投入金额往往与实际发生成本无关系。

张益群:绩效是一种理念,绩效无处不在。借用任晓辉老师观点,绩效管理体系的发展经过了指标建设、指标库建设、标准建设几个阶段。现在已经到了预算和绩效真正融合、开展标准建设的阶段,从当前实践来看,相关工作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发展方向是借助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收集,指标实现智能化推送,指标体系要与绩效标准同步建设,通过信息手段要让指标库活起来,并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徐家庆:江苏省教育财政绩效评价研究所通过对江苏100多所高校、高职的指标体系以及对高邮市企业奖励政策进行了梳理,重点考察的是资金使用效率和分配。基于相关实践有以下建议:进行标准化建设要业务部门牵头,各个部门充分协作;指标体系建设要考虑到不同地方的个性化差异;第三方机构在参与绩效评价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规范的操作,标准库建立非常有必要。

陈小寅:公共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是两个概念。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推进工作中,评价式的诊断是很有意义的,在标准建设中是否可以设置否定性指标,即建立负面清单,一旦碰到高压线即直接否定。

周益斌:上海高校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是通过将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与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深度耦合形成的新指标体系。该套指标体系分成学术研究性高校、应用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技能型高校四个整体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呈现几大特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模与质量相结合、总量与人均相结合、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相结合、规定与自选相结合,这些指标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的特色属性、经济(绩效)的特殊属性。过程中,周老师还就教育领域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

杨杨:在绩效标准建设中,要将绩效管理标准和第三方作业标准放入体系一同谈论,以优化各主体参与方式。如果把绩效标准看成指标与指标值的设置的话,指标在同一行业、不同层次间应该有一定的互通性,标准体系可同时保留共性和个性。在标准不完善的前提下,要通过研究进一步探索标准建设。在绩效管理标准和第三方作业标准之外,还应设立评判尺度标准。

姜蓉: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中,加强标准体系研究非常必要,是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当前,预算绩效一体化标准化建设的范围未定,面对目标标准、支出标准、评价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评估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相关工作的推进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台下嘉宾也就各自关注实践问题与台上嘉宾进行了沟通互动。最后,刘国永会长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指出,绩效评价标准建设还存在一些争议,这样正是讨论的价值所在。标准应该是相对的、分类的、动态的,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关于支出标准、绩效标准、评价标准的探讨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概念体系、探索路径、科学方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今天的大会汇聚了多方观点,可以说是多元共治,期待大家今后继续加强对话交流,促进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2021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继续深入推进,上海市公共绩效评价行业协会将不忘初心,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服务全行业为目标,以服务政府和服务会员为使命,继续带领广大会员单位搭建多方交流沟通的平台,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